网络艺术展览,网络艺术展览 意识形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网络艺术展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网络艺术展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许多人晒书法,我也发一幅名家作品,大家认为这幅作品如何?
如今书法好坏概念混乱,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我早已美丑难分了,好坏不辨了,常见网上把美的说成丑的,把丑的说成美的。管他呢!抖胆写幅草书展示献丑了。认为好就点个赞!认为不好,写的丑就随你喷。
我来凑凑热闹,人要吃饭,天经地义,我是主功绘画强调画要卖掉,才能有米煮饭,写守纯粹为画上题字,(早年曾得过中国书法家协会毛笔类优秀奖,年轻时想加入个书协,地方协会愣是不给加入,因没有打点,所以不能水到渠成,这一事后我彻底弄明白了书协,算是个阴影吧)人要吃饭所以作品边上放个电饭锅正好。大家都在晒书作,我也晒晒,写字绝不打格子,和折纸,写字也永远站着面对看竖起来的纸,进行面壁书画(自以为中国一多元存在,也不怕和任何书协“大佬”印证比试,只是还没挨着,关键是吃自家的饭,流了自家的汗,与别人无干)大家帮看看,我写的字算不算楷书?算什么体?这个字点画不粘连。(所以我曾提议,书画评审应改进到利用现在的先进网络由旧有的小圈子申报制升级到先进的网络筛选挖掘制,具体的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缺席,具体的,真实的评委也会产生水平的真实体现,国家层面无小事,繁荣放在市级以下就行了,有钱多办几场,缺钱少办几场,但要真办)如果不是疫情,文化复兴对于领导层来说早就强调过了。在这里真的希望中国有一场真正的文化复兴的早日到来(空的不算,要有公认地,传读,传诵地,最好能传世的作品出现,且有等观的数量才算)
“艺术微喷”技术已经能做到跟原画相差无几,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去看原画展览?
为什么要去看原画展览,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咋一看,似乎我们有了诸如“艺术微喷”等技术就可以仿制出看起来和原画几乎相同的画作。然而,首先我们要明白,无底线地仿作是对艺术版权的侵害,对艺术创作者的不尊重。而即使获得了版权许可,以其他的手段去展示***品而非原画也有很多的局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使技术水平上,表面上看来***品似乎与原画十分接近,但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每一幅蕴含着自身创作背景的优秀画作都蕴含着创作者个人浓郁真挚的情感,反映着当时独有的文化精神。原画所流露出的时代感和情感是***品难以呈现的。最重要的是,到收藏着艺术原作的博物馆去亲身参观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博物馆中浓厚而沉静的历史感会带你沉淀到历史时光中去,同时那份满眼触及皆是珍品的极致美学氛围也会让你不知不觉陷入一场绮丽的梦境。
此外,相信对于大多数艺术爱好者来说,亲眼观赏到自己神往已久的艺术珍品的原作是一种旁人难以体会的、自身又难以描述的极致乐趣。当***品泛滥成灾,佳作真迹却受人忽视,这种乐趣也会被磨灭销蚀。对于我们整日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找到一项属于自己的独有乐趣何其不易?因此自然就会有无数人自发拥护原画,乐于参观原画展览,而非仅仅满足于网络上的***图片抑或仿制品。
答案很简单:
“艺术微喷”技术再怎么高明和逼真,它“喷”的永远是别人的创意和作品,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和重复。而原画是艺术家的原创。如《清时上河图》,现在有超***的扫描和摄影图片,但人们仍喜欢去看原作,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用人工智能计算机画画和写谱,以前人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事,现在却越来越变成事实,这点很可怕。以前人们认为艺术创作工作将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但看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少那些简单的装饰性绘画,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Google人工智能绘画
但真正的艺术创作我认为是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人的意识再创造,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审美的个性化,也就是说,每一个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机器是不可能做到的。
你觉得给你印象最深的艺术作品有哪些,并详细分享一下?
本人是油画专业毕业,平时关注造型类的作品较多一些。我认为从网络媒介上看到的作品颜色及效果都有偏差,不是真实的状态,眼见为实,从看到的真迹原作来评价会比较适当。在看过的艺术作品中,目前印象深刻的有这几次。
1、在长沙的一个画展,展的是列宾美院的一些名家作品,一大批素描速写作品,足足看了一整天。有两张风景速写和一张素描女青年头像,头像是棕色索斯加粉笔画的,当时我看了三个小时。太震撼了!
2、在国博有一次关于鲁本斯的展,有一张鲁本斯的原作,展现出来大概8开大小,画的确实好。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凡.代克的油画,凡.代克画的手是真的生动,太喜欢了。我认为那次的展览是我见过肖像作品中质量最高的。
3、中国美术馆展过一次前苏联巡回画派的系列作品,都是原画,每张质量都很高。
4、还有一次在北京三环一个地方展了怀斯的作品,也是非常震撼,一部分速写一部分蛋彩画,画的相当好。
在长沙的这次画展是在2004年左右,中国美术馆看的时间是2006年~2007年间,国博和北京三环这两次是2012年左右看的。
附图:以下是四次印象较深的部分作品
图①②③是列宾美院的素描,第一张就是看了三小时的画;图④⑤是前苏联巡回画派的作品;图⑥⑦是凡.代克的作品;图⑧⑨是怀斯的作品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艺术创作者无不在寻求这样的境界!哪个是印象最深的艺术作品?常常人们都会选在中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作品,突出的艺术大家!滚滚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能洗尽铅华站在艺术高峰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真的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吗?真的能体会作者的心态吗?他创作的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有的只是在作品上反复推敲推断而已,其实我们不了解的除了作品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很多!那又何谈印象最深刻呢?其实鄙人拙见,若是自己是创作者,能让我们从一定的经历中,甚至痛苦中得以解脱,得以慰藉,能在一个瓶颈期得以突破自我的作品,就是印象最深刻的,它不一定是人们心中看为完美的作品,但绝对是自己心中最宝贵的,其实付出了心血的创作,当然也是最满意的!
江南第一窟
又称,合掌岩石窟。这个石窟由当地西安寺募集善款于2003年开始挖通山体修建,全长173米,规划大、小佛像1万余尊,面积逾9000平方米,享有“江南第一窟”美誉,2005年始刻佛像,已雕成佛像有1000余尊。
合掌岩主窟是一个高十五米、宽三十八米、深三十六米的大厅,这个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洞窟中,四面石壁和穹顶上分别雕刻着东方琉璃世界、南方欢喜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北方莲花世界的巨大塑像群。
合掌岩石窟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是单体石窟。洞内的佛像最高达8米,最小到2公分,石窟内外雕塑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大小佛像逾万尊,以初步成型。
据说顺昌合掌岩这个万佛石窟的完工之日将改变我们中国百年佛教史——即长江以南历朝历代没有石窟的空白,所以可以称谓 “江南笫一佛窟” 主窟的中央,是一个八米见方、十五米高的群雕,主佛像是毗卢遮那佛——由此共同组成大厅里的五方佛。毗卢遮那佛的下方,雕刻着千叶莲瓣,每瓣莲叶上雕刻一尊佛像,共计一千尊。主窟的四个角落分别对应雕刻了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身处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佛国世界。
举世闻名的甘肃[_a***_]莫高窟是在砂石岩上雕刻,而合掌岩山洞里的石头是花岗岩,难度不可相比,工程浩大
《溪山行旅图》
原画
大学二年级学山水画的时候,第一次在画册上见到《溪山行旅图》的时候就被它的气势深深地吸引了。然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临摹,我是按照原画的尺寸(100cm*200cm)去临的,当时很有成就感,今日观之缺点甚多,不过今后可能也不会再有这么长时间去画一幅画了,也很难有学生时期的心性了,罢了罢了,只能观画聊以慰藉了。
笔者临摹作品
简单介绍一下,范宽(约950~1027)名中正,陕西华原人。范宽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好道,“以天合天”,“天地有大美”不受世事拘束也不爱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间,这种性格其实是最适合创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气魄雄伟,境界浩莽,墨韵浓厚,笔力鼎健,其画品极高,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是范宽《溪山行旅图》最突出的特色。此画给人感觉气势逼人,一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幅的三分之二,给人有巨大的压迫感,二是用笔用墨,他用雨点皴表现体积和重量感,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气势。深深地冲击着观者的心灵,更使人产生无尽的凝思……
笔者临摹作品
作为范宽传世的真迹之一,《溪山行旅图》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这还有个小故事。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为范宽。然而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数,1958年8月5日,李霖灿从画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签名。
原画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李霖灿指出,自己***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范宽的签字。
笔者临摹作品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又处于和谐之中。
笔者临摹作品
明董其昌也评此画为“宋画第一”!
最后谢谢朋友们阅览,欢迎大家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网络艺术展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网络艺术展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ma3dproducts.com/post/9193.html发布于 2024-03-23